锻造新质生产力 成都高新区力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1-08 19:03    点击次数:7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若盘点2023年与创新相关的年度热词,“新质生产力”定是其中之一。“经济新常态”刻画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点出发展的根本逻辑,“新质生产力”则总结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元老”之一,成都高新区一直将科技创新融入血脉,抢先布局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AI等产业链。过去的未雨绸缪,恰成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成都高新区供图成都高新区供图

  时至今日,这里已汇聚4320家高新技术企业,吸引134家世界500强企业,培育62家上市企业,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66家,聚集人才总量超80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0亿元……透过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到,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逐渐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场面向未来的生产力变革,成都高新区抢先开局、优势初显。

  创新资源汇聚成势

  四川省政府批复建设了四家“天府实验室”,其中两家在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一家是与电子信息相关的天府绛溪实验室,另一家是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最近两个月内,天府绛溪实验室接连落地了先进计算、量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集成、微波与光子集成四个前沿研究中心,加速聚集来自国内外的高能级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

  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同样引人关注。运行近一年来,先后两批次发布“全球生物医药青年人才策源计划”项目榜单,聚集高能级人才及科研人员超过150人。今年10月,首届学术委员会亮相,28位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院士、专家成为实验室的“智囊团”。

  像这样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只是成都高新区汇聚创新资源的冰山一角,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向这个区域汇聚成势。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80万,引进入选国家人才计划者超450人、省市级人才超1000人。

  “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推手。”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提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成为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新质生产力,首要条件是“新”,创新的新、新兴的新。无论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还是电子信息,都是面向未来的前沿领域。谋划未来,迎接变革,需要蹚新路的人,需要铺新路的石。

  当具体的人才、项目落到成都高新区,随之而来的还有资金、技术、成果、团队等创新要素、产业资源,恰好都是酝酿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新的生产要素。

  获批建设三十余年,如今的成都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等应有尽有,院所、企业、园区都带着“创新”烙印。

  在这里,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汇聚成“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力。

  技术从研发走向应用

  “没有科学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在朱克力看来,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跃升,仅仅是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其中一翼。若科技创新有所突破,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两翼齐飞”。

  长久以来,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孵化再到转化,直至最终实现产业化,都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成都高新区今年科技创新工作将焦点对准了中试环节。

  一头连着创新,一条连着产业,中试是实现“从1到100”的熟化突破,是科技创新跨越“达尔文之海”的关键环节。有企业家曾言,实践中,科技成果通过中试后,转化成功率大幅度提升。

  纵观全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郑州、合肥等众多城市都已经将目光投向中试,打造各行业的中试基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成都高新区特别之处在于,在全国率先提出以“中试+”生态打造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跨越原创技术研发和工业化量产之间的鸿沟。

  今年1月,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并配套了“中试十条”专项政策,从场地、装修、设备、融资等方面,给予中试平台5年最高5000万元支持,重大项目可“一事一议”予以突破;从项目支持、使用补贴等方面,给予中试项目5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

  继而3月,成都高新区又举办“中试+”生态大会,共同签署“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积极营造“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

  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3D打印项目负责人吴文韬,原是华西医院放射科专家。临床工作中,他发现打印速度是制约3D医学打印应用的关键瓶颈,于是他找到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进行双向联合开发。医工一联合,一台医疗3D智能高速打印系统被研制出来,“打印效率较传统3D打印技术,提高了至少有20倍”。

  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是一个以产业孵化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像医疗3D智能高速打印系统这样的产品,目前已开发出近十个,多项技术为国内乃至全球首创。

  而在成都高新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建成(含认定)中试平台就达到了25个。与此同时,还有包括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个部分在内的“中试+”生态,也在陆续成型。根据规划,成都高新区的目标是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生产力的跨越,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成都高新区鼓励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都不偏废,加速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抢占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在这里,可以预见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将从研发走向应用,形成更多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

  多个产业版图稳居“第一梯队”

  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新要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具备科技创新突破与生产要素跃升的“两翼”后,新质生产力指向了产业升级的目标——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让地区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产业的升级迭代,是生产力跃迁的最佳注脚。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20%的增长,拥有国家级人才团队超过100个,累计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与20家世界500强跨国药企开展合作,累计50家知名投资机构先后联合组建了生物医药专项产业基金。更为重要的是,在近年的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评比中,成都高新区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作为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创新高地,成都高新区集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四大产业链,在细分赛道同样出类拔萃。

  今年9月,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成都举办,一张100英寸的巨幅激光显示屏吸引了众人目光——仅0.5毫米厚,却集中了8层光学结构,让投影显示达到4K超高清电视的视觉效果。研制这张屏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高新区,凭着技术突破,其产品远销海外,产线每天都处于满负荷的状态。

  今年10月,新一代电子学三大国际会议之一的ICFPE(国际柔性与印刷电子大会)在成都高新区隆重开幕。之所以有这样的号召力,与其在新型显示领域的产业实力密不可分。这些年,成都高新区不仅落地了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生产线等项目,汇聚了全球发光材料前五企业,还营建了从核心材料、关键部件、高端设备、触碰模组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柔性电子产业生态圈初具雏形,这个区域也顺势喊出打造“世界柔谷”的目标。

  朱克力认为,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各地应加快改造、前瞻布局。

  如今看来,成都高新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恰好都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领域。筹谋多年,这三大主导产业的实力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版图中已显山露水,并占据重要一极。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全球进入到一个创新密集的时代。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谁搭好了“以新促质”的框架,谁锻造出强有力的新质生产力,谁就赢得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文/李金阳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松琳